一、傳統銀行業務的沿革。銀行的基本職能是儲蓄與借貸,二者的利率之差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傳統銀行出現以來,由於交通通訊、資金量和本土利益等條件的製約,銀行業務存在地域限製。跨區域設置機構之後,匯兌業務發展起來了,例如山西晉商的票號,秉承“匯通天下”的經營理念,跨區域匯劃資金和吸收存款。最早的紙幣是北宋時期的“交子”,明朝出現“銀票”,到了清朝銀票盛行。北宋的交子並不成功,因為宋朝土地兼並嚴重,壓製了稅收,政府隻有過量發行無金銀準備的紙幣,導致了通過膨脹和交子貶值。當然那時還沒有控製通脹的理論。宋神宗時王安石改革,司馬光覆轍,改革成效不大。英國的亞當ⷦ說發現了市場對經濟的作用,寫了《國富論》,資本主義經濟思想由此興起,特別是國內國際貿易的拓展,使得銀行的結算業務增長的很快。由於貨幣長期執行金屬本位製度,發行的紙幣隻是貨幣符號,因此幣值能夠長期穩定,物價和市場交易大體是有秩序的。二、現代金融業的誕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重新洗牌。有的國家經濟處於危機狀態,例如一戰之後的德國,通脹高企,產業循環鏈斷裂。由此催生了現代經濟金融管理新的理論和方法,金融業的經濟職能得以健全和發揮。證券業,包括商品交易所,是票券和物資的集合競價買賣場所,現在基金業務的公募和私募方法在上世紀初就已經有雛形了。現代證券業的體製是在二戰前19世紀30年代美國的大股災之後建立和規範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新政”,一方麵用的是凱恩斯的需求理論,另一方麵就是改造了證券市場,使美國走出泥潭,為贏得二戰打下了經濟基礎。保險與信托是在二戰後發展壯大的,基礎是紙幣本位製度的鞏固,個人和家庭隨著市場信用的膨脹出現了財務風險管理和信用共享的問題,分散風險、累積信用、資產所有權收益權與管理權適當分離等機製逐漸成熟。三、個人與機構等經濟主體對金融業的參與。金融業在經濟產業裏的分工屬於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金融部門向經濟主體提供資金的相關服務,例如賬務收支結算、現金服務、融資支持、投資便利、資產的保值增值、本外幣交易需求,等等諸多方麵。經濟主體對金融業的參與構成了監管需求,市場需要有政府性質的監管機構開展監督管理和規範。同時這種參與也是金融業發展更新的動力。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Fintech也有更多的工具和辦法,金融業必然是普惠的,並且也是高新科技和先進理念方法的使用者和推動者。